标准下载库
您的位置首页 > 标准资讯
站内搜索:

中国人“婚姻半径”扩大:异地或跨国婚姻增多

2012-10-31   发表:

  来自陕西的小苗和来自广西的小江即将在他俩工作、相识的地方——广东东莞结婚。这种长距离的“异地婚姻”在他们的父辈当中非常少见,那时,大部分中国人的“另一半”都来自同一座城市甚至相邻的村子。

  小苗和小江的结合折射了当代中国人“婚姻半径”所发生的巨大变化:新人中两人来自不同地方的“异地婚姻”甚至跨国婚姻,在今天的中国已经十分常见。中国人的“婚姻半径”已经大大扩展。

  小苗来自中国西部的陕西省,2010年,他来到中国东部制造业发达的广东省东莞市打工。在一家制鞋厂里,认识了来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女孩小江。虽然两人的家乡相距近2000公里,但他们一见如故,坠入爱河。

  “父母一开始并不赞成我们两个在一起,因为觉得家乡隔得太远,很多习惯都不一样。而且也担心结婚以后在外地生活会比较艰难。”小苗说,但是他们最终说服了双方父母,打算今年年底领证结婚。“虽然我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只要两个人在一起,一起努力,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小苗说。

  与两个年轻人的爱情不同,小江的父母从相识到结婚、生子,一直都在广西的一座小县城里。“父母都是工厂里的普通工人,经亲戚介绍认识的。”小江说。那时中国城镇里许多工人都在自己的单位里找对象,或者经人介绍认识附近其他厂子的工人,“婚姻半径”很少超出所在城镇的范围。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香粉乡雨卜村村民马启辉今年已经快70岁了,他告诉记者,过去村民们都是和同村或者隔壁村的人结婚,“现在很多年轻人到外面上学、打工,会和外地人恋爱、结婚,也有很多外地姑娘嫁到我们这里来。”

  是什么导致了中国人“婚姻半径”不断地扩张呢?广西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周可达认为,市场经济建设、城镇化进程,导致了中国人口从农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的大流动,这在扩大个人交往范围的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对于婚姻的观念。

  “这种流动既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也带来了更强的思想包容性。”周可达说,在老一辈人的眼里,更看重地域、门户、民族等因素,在婚姻问题上倾向于“求同”,希望共同的东西更多,异质的东西更少。现在的年轻人则将个人的情感因素放在第一位。

  在一些少数民族地区,观念的改变更加明显。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主任凤代瑜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居住在当地山区的少数民族禁止与异族通婚,一些地区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后,情况才有了较大的改变。现在,在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相互通婚现象已经十分常见。

  专家指出,延展的“婚姻半径”,正促进了新一轮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婚姻能够带来深刻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周可达说,来自不同地域,有着文化背景差异的两个人走到一起,会带来两种不同文化的交融,而他们的下一代又在这种新的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成长,这将给社会文化带来深远的影响。

  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社会学系副主任周文栋则认为,婚姻中的双方来自两地,一方面要求双方在交往、生活当中更有包容性,另一方面也面临供养老人等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在当前中国的社会环境下,即使夫妻两人来自同一城市或者区域,双方父母的养老问题都已经很突出,如果老人在异地养老,将会给年轻人造成更大的压力。



    用户名:注册) 密码: 验证码: 匿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帮助中心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 下载分类 - 免责声明